換,還是不換?在紹興經營一家輕紡企業的潘阿祥(化名)還在權衡,如果機器換人,一次性設備投入費用會讓原本就薄利的企業雪上加霜,但若不換,日益攀升的勞動力成本也可能會讓企業被淘汰出局。
潘阿祥的企業地處紹興市柯橋區,這里素有“日出華舍萬丈綢”的說法。如今,柯橋被譽為“托在布上的城市”,每年數百億元的銷售額讓其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柯橋總面積僅1080平方公里,輕紡業為這個小城帶來了滾滾財源。紡織業占柯橋整體工業比重的60%以上,2013年1~11月,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09.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大紡織業產值達1876.54億元。 然而近年來,隨著勞動力、能源等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環保問題的日益突出,這個以輕紡業為特色經濟的江南小城正面臨著巨大挑戰。機器換人成為柯橋輕紡企業的“救星”,不過隨著機器換人的走紅,輕紡企業的經營壓力也越來越大,華茂化纖副總經理高安洪坦承,盡管是大勢所趨,但一次性設備購置以及后續維護成本,加之微薄的利潤,使輕紡企業生存壓力巨大,“沒有辦法,都是被逼出來的!备弑硎。 機器換人應對用工荒 從杭州104國道往東方向,過了蕭山區就是紹興柯橋區。這里經營的面料有3萬余種,日客流量10萬人次,產品銷往全球173個國家和地區,常駐境外商務代表機構273家,常駐境外采購商2000余人。 不過,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成本日益攀升、用工荒等問題已經成為柯橋輕紡業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在此背景下,紹興作為浙江省唯一承擔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城市,機器換人在這里迅速走紅,越來越受到輕紡企業青睞。 以坐落于錢清鎮的紹興華茂化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茂化纖)為例,該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滌綸纖維的大型加彈廠,年產滌綸加彈絲15萬噸,目前擁有員工1000余人,用工荒曾是公司揮之不去的噩夢。不過近年來,隨著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智能化機器越來越多地介入華茂化纖的日常生產活動。 高安洪介紹稱,公司購買了很多進口加彈機,包括德國原裝進口的巴馬格機臺46臺,日本TMT公司33H機臺42臺,目前已經投入了3000多萬元。 實際上,華茂化纖的機器換人并非個例。數據顯示,目前柯橋區共有化纖面料生產企業3400多家,形成了從PTA、聚酯、化纖原料、織造、染整到服裝、家紡的完整產業鏈及市場產銷體系,這些產業的上下游都屬勞動密集型。 柯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柯橋區引導鼓勵企業通過更新裝備、革新工藝等加工技改投入,推行機器換人,2013年1~11月,全區機器換人投資完成184.72億元,同比增長55.9%,占全部工業投資的72.7%,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大機器換人投資力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認為,無論是在浙江還是全國,機器換人都是大勢所趨,浙江多年來以區域經濟為特色,以中低端產業為主,真正自主創新的產品不多,現在處于經濟低迷和科技高速發展的交會期,提高科技含量,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唯一出路。 就業結構矛盾凸現 高安洪稱,公司推進機器換人,主要是為了緩解勞動力短缺,以及完成新增訂單,提高產品競爭力,“原來的機器用人多,總是壞,而且速度慢”。 機器換人,在柯橋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周如生看來,是柯橋輕紡業迎來的第七次革命—智能化,此前,柯橋輕紡業先后經歷了引進紡機、無梭化革命、國有私有化的體制革命、走向國際的國際化革命、設計人才等帶來的創意革命、信息化革命。 周如生告訴記者,輕紡產業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急需先進的設備變革制造模式,而機器換人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改變生產工序協調性差、質量穩定性不高等現狀。 實際上,作為制造業大省,浙江工業升級換代早已暗流涌動。來自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一份針對機器換人項目的調研顯示,84家規模以上企業中,32家企業對機器換人有迫切需求,另有46家企業表示會在政府的激勵之下開展機器換人。 2013年初,浙江省長李強正式提出,全面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的“四換工程”,機器換人就在其中之一(其他“三換”是指騰籠換鳥、空間換地、電商換市);而到了2013年11月,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表示,將開展“555機器換人”推進計劃,即未來五年每年年均實施機器換人項目5000項、完成技術改造投入5000億元。 浙江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省大多數企業從事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依賴廉價低端勞動力,企業用工缺口較大。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的推進,企業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現狀有所改變,用工缺口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根據浙江省就業局企業用工情況監測數據,企業缺工率從2011年6月的4%,降到2013年6月的2.18%。 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為機器換人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依賴,失業率有所上升。浙江省統計局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穩定在3%左右,但2013年以來呈明顯上升趨勢。 上述監測數據還顯示,就業結構矛盾突出。轉型升級、機器換人減少了經濟發展對省外低端勞動力的依賴,與此同時,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明顯提高,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缺口明顯加大,占缺工總人數的22.22%,并呈不斷上升態勢。 高昂的設備購買與維修成本 雖然從長期來看,機器換人是目前制造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一些企業對此充滿疑慮。 高安洪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通過機器換人,用人少了四分之一,大概少了200人,按照現階段企業工資、社保以及住房公積金的配備,企業要支付給一個工人每年4.5萬元左右,200人就是900萬元。然而,為了減少這部分勞動力,公司購買機械設備已經達到3000萬元,花費將近前者的4倍。記者調查獲悉,此種狀況同樣發生在柯橋其他輕紡企業身上。 不過,高安洪明白,這3000萬元屬于一次性投入,而勞動力成本支出每年都要增加。他認為,減少用工,機械自動化后,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得到改善,公司的生產效率會大大提高,從而有能力承接更多的訂單,這將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競爭力。 盡管機器換人帶來的好處很多,高安洪也坦承,但一次性新增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維護成本同樣不容忽視。 潘阿祥的輕紡廠同樣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他的老廠房車間還沒用上機械手,滌綸長絲由人工搬運、包裝,同樣是18條生產線,差不多要配200人,而在新廠區,清梳、并條等各個工序都由機器自動完成,每條線只需幾名工人看管機器即可。潘阿祥現在糾結的是,老廠區是否也實現機器換人。 實際上,隨著機器換人日趨走熱,紹興當地的一些輕紡企業承受的經營壓力也越大越大,一方面是機器的購買費用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紡織行業經營利潤越來越低,這讓一向依靠薄利多銷的紡織企業經營更加困難。 此外,令潘阿祥猶豫的還有,實際生產過程中,雖然機器換人提高了生產效率,但缺乏彈性,之前依靠人工,如果遇到經濟形勢不好,訂單不佳,可以通過放假或者裁員減少生產,彈性較大。 此外,機器換人對電力資源的依賴性特別強,而浙江省電力資源缺口一直較大。據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十二五”電力電量方案》的預測,到2015年,全省最高負荷、用電量將分別達到7165萬千瓦和4182億千瓦時,年均增長分別為9.5%和8.4%;到2020年,浙江省最高負荷、用電量將分別達到9186萬千瓦和5302億千瓦時。 “這些機器一般不能關停,我們更擔心的是每年夏季用電高峰的限電措施。”潘阿祥說。 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統調用電最高負荷需求為5600萬千瓦左右,極端高溫天氣下,浙江電網最大存在3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其中2013年7月4日全天用電量達到10.58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這相當于2.5個三峽電站一天的發電量。 潘阿祥表示,機器換人雖然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問題,但對電力資源依賴性太強!坝心芰﹂_展機器換人的是少數大中型企業,對更多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受制于設備投入、維護以及用電等成本,只能望梅止渴”。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紡織網